要先來了解基改是甚麼,可以看看維基的介紹:"基因改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GMF),又稱轉基因食品、基改食品,就是利用現代分子生物技術,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中去,改造生物的遺傳物質,產生遺傳修飾生物體(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GMO,又稱基改生物),使其在形狀、營養品質、消費品質等方面向人們所需要的目標轉變,從而形成的可以直接食用,或者作為加工原料生產的食品。(WIKI)
其實以台灣法規而言,食藥署〈食品衛生管理法〉中對於基因改造生物的定義是:「透過基因技術,而不是以自然增殖及或自然重組的方式產生的基因重組生物。」若是以雜交育種的水果來說,仍是以傳統育種的方式制定生物基因,挑選好吃的基因種植水果,並不是基改作物透過人為方式修改基因序列,所以雜交育種的水果並不屬於基改作物。
"台灣目前核准進口的基改食品原料只有黃豆及玉米,購買相關產品請選擇標示「非基改」的產品。但我國規定進口之非基因改造黃豆或玉米,若因採收、儲運或其他因素摻雜有基因改造之黃豆或玉米未超過百分之五,且此等摻雜非屬有意摻入者,得視為非基因改造黃豆或玉米,故選擇購買本土生產之黃豆最能避免買到基改豆。" (台糖通訊)
"基因組成是核苷酸分子,而基因的產物蛋白質組成是氨基酸,但排列組合不同,就具不同的功能。但無論什麼樣排列的基因與蛋白質一旦進到腸胃裡,都會被酵素消化分解,回到原來的氨基酸與核苷酸分子,當成營養吸收。"(真食誠現)
簡單整理,政府核准的基改食品原料只有玉米跟黃豆,即使是非基改產品也會有可能含有5%以下的基改產品在裡面,雖然大部分的人可能不願意但如果真的吃到的話,以科學的角度吃到基改的產品是沒有安全性的問題。
綜合以上,那前面章節所提到的後生元發酵技術是基改嗎? 答案:不是。就像是剛提到的常見的品種水果改良技術來說並不是基改,但的確要選出優良基因的品種再去擴大種植生產,在後生元發酵技術中其實也是一樣,沒有觸碰到基因的部分,但對於有特色功能的益生菌株,把他拿出來再擴大繁殖,跟水果的道理是一樣的。這些優質菌株對於特定的食物才會產生天然的酵素作用,就如同自己身體內消化的作用般,只是把這個菌株還有他的消化作用放在高科技的專業發酵槽裡,先幫忙消化好,再讓人服用。而這些多酚類黃酮原料屬於化合物,本身也沒有蛋白質也不會有氨基酸,更不可能被基改,所以可以說從原料到產品百分百沒有所謂的基改的疑慮。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