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腸腦軸」標籤的文章

淺談木犀草素(菊花萃取物)在國際上最新的研究應用 part 1, 對腦部的好處及對抗失智的可能性

在這篇文章中,一開始介紹了黃酮類化合物:木犀草素,廣泛分佈於草本植物和蔬菜中。它具有抗氧化和抗發炎的功能,並通過增強胰島素敏感性和改善β細胞功能和質量來改善葡萄糖代謝。目前研究觀察阿茲海默症(失智)是由於類澱粉蛋白增加有關。此外,腦部胰島素抵抗會增加類澱粉蛋白的積聚。在腦部胰島素/IGF-1信號傳遞受損主要與來自肝臟和腸道微生物的信號相關,這被稱為腸道微生物-肝臟-腦軸線 (可參考 腸腦軸 )。這表明腸道微生物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和促炎細胞因子的變化可能會改變肝臟和腦部對胰島素抵抗。 木犀草素在穿越血腦屏障後可在腦組織中被檢測到,它可以直接影響神經發炎和腦部胰島素抵抗,通過刺激腸道微生物-肝臟-腦軸影響類澱粉蛋白的沉積,直接抑制阿茲海默症(失智)的發展。在這篇文章中,評估了木犀草素減輕阿茲海默症兩個潛在原因的潛力,即腦部的神經發炎過程和葡萄糖代謝的破壞。這篇文章指出,攝取木犀草素可以增強腦部的胰島素抵抗和神經發炎,直接和間接地保護免受類似阿茲海默症的疾病的發展,其中腸道微生物-肝臟-腦軸間接參與。然而,大多數研究都是在動物研究中進行的,還需要進行人類臨床試驗。 本文擷取自國際期刊   Biofactors Protection against Alzheimer's disease by luteolin: Role of brain glucose regulation,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and the gut microbiota-liver-brain axis Daily et al. (2021) https://iubmb.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biof.1703

什麼是腸腦軸,為什麼他掌握了人體3個主要系統??

現在西方保健趨勢之一就是重視所謂的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也叫腸腦軸。他是總稱大腦和腸消化道兩個器官間的溝通橋梁,而其中腸道中的菌群也對此路徑貢獻匪淺,三者相互影響並調控全身各種生理作用,從腦部早期發育到晚期老年的神經疾病的皆與此連結軸線有著密切的關係。腸—腦軸線這個詞已延伸來描述腸道菌種與腸道表皮細胞交互作用中的角色,有時也會用菌—腸—腦軸線(Microbiome–Gut–Brain axis)具體指出菌種在其中的角色 ( WIKI )。 越來越多的研究投入在益生菌對於這樣的溝通管道是不是有所助益,目前發現這個軸線基本上是 1.中樞神經系統 2.內分泌系統及 3.免疫系統,在互相調節,其中益生菌的菌相會刺激在腸胃道,進而對於動物體的連結在腸胃的自主神經系統產生一定程度的作用,也就是說會讓腸道表皮細胞分泌生理調控訊息並傳遞出去產生局部免疫反應外,更會經由和其連結的自主神經系統,將生理訊息傳送至大腦中樞,進而影響到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 簡單來說,腸子裡的細菌會讓腸子有反應,這個反應會傳遞給神經、免疫、內分泌等身體部位做出相對應的反應,這就是益生菌目前的顯學。而判斷這個腸腦軸常用的指標身體物質則是多數由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多巴胺、γ-氨基丁酸(GABA)的提升量來判斷。所以要達到腸腦軸保健,要選擇可以提高血清素、多巴胺、γ-氨基丁酸(GABA),或是可以促進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產生等等的益生菌,才能真正一兼兩顧。 有人聽到這樣的概念以後,笑說搞不好真正主宰我們身體是我們腸子裡的菌,不是我們以為的那個我😆。事實上,有聽過韓國的研究說為什麼韓國人不過到世界哪裡都會找泡菜吃,日本人到哪裡都要喝味增湯,其實都是因為腸子的菌相如果一段時間沒有補充自己熟悉的發酵食品,會被不習慣的飲食破壞,本能的反應想要再去補充適合的菌、習慣的菌,好好培養出一個自己跟腸子都舒服的環境,說實在的,這搞不好是歷史上最早的腸腦軸應用呢~

後生元:下一個營養保健主流!淺談營養素難吸收的3個關鍵點

  微生物研究的範圍是非常廣泛的,似乎永遠也無法停止。事實上,每個人對於食物的反應都不盡相同,這其中的原因,光是腸道環境的狀態就有所不同。儘管每個人都吃相同的食物和益生菌,但是每個人所創造的消化環境都有所不同。因此,一些關鍵營養素在被吃進身體後,其轉化和吸收率的好壞無法被確定。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常見的保健食品中,導致有些人說有效,而有些人則認為沒有效果。 所以科學家就在思考:有沒有辦法讓彼此的環境不同的影響降到最低呢?答案就是利用後生元的概念。試想,有一個人先幫你消化好了再給你吃,像是古早社會大人都會先幫小小孩咀嚼,是不是吃進去就比較好吸收了呢?每一個人可以吸收的份量都可以提升。 但是即使現在開始進入到後生元保健的時代,坊間很多號稱後生元的產品,其實充其量也只是放入益生菌死掉後的菌體,雖然仍對腸道有其功效,但您是不是對於這樣的應用覺得有點太狹隘了呢? 營養素難吸收的三個重點:a. 分子太大 b. 水溶性差 c. 身體吸收有腸道屏障,不是所有營養素都會照單全收。腦部還有血腦屏障,再擋掉大部分的營養素。 新世代的 後生元 技術,利用益生菌將常見的大分子結構營養素在工廠裡先消化成人體可直接吸收的形式,並且讓他水溶性大幅提升,可以順利通過腸道,也可稱為後生元營養素。以植化素為例,研究發現這項技術可以解決常見的植化素分子太大不易吸收的問題,同時提高水溶性,讓營養素更容易被吸收。這項技術的優勢在於降低不同環境對於營養素吸收率的影響,讓人體可以更有效地吸收營養素,提高健康水準。最新實驗證明,服用半小時後馬上就吸收完畢!!相較於一些號稱後生元的產品僅含益生菌死掉後的菌體,新世代的後生元技術擁有更廣泛的應用價值。

來認識3個你的腸道保健明星隊員:什麼是益生菌、益生元、後生元??

提升健康腸道環境的要素包含三個重點元素 1. 益生菌 2.益生質 3.後生元 1. 益生菌(Probiotics):相信有再關注自己健康的各位應該都耳熟能詳了拉,最粗淺地來說只要是吃了會對人體有正面幫助的菌種,都可以叫做"益生菌",常聽到的有乳酸菌、部分的酵母菌等等,食用後在腸道裡面會發揮分解食物。 最近10年腸腦軸的概念興起,益生菌的威力不同凡響,可以參考什麼是腸腦軸的介紹。相反地,也是有壞菌,壞菌在腸道中如果住慣了,會將剩餘的食物分解變成醛類、醇類等物質,這些對身體不好的物質又很容易進入體內甚至到腦部,造成器官負擔。 2. 益生質(Prebiotics):簡單來說就是益生菌可以住的家、或是益生菌的食物,都可以叫做益生質,通常都是人體沒辦法消化但卻是適合菌生活的,比如說纖維素可以讓菌在裡面繁殖當成家,而果寡糖、異麥芽寡糖等則可以作為益生菌的食物。 3. 後生元(Postbiotics):則是目前研究面相最廣的,科學家透過研究在腸道裡找到那些不是益生菌也不是益生質,且可為健康產生正向的影響的物質,都可以稱做後生元,廣義的來說甚至透由菌種發酵分解後的物質也都算是。 "後生元包括許多不同的成分,包括益生菌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細胞壁片段、功能蛋白、細胞外多醣、細胞裂解物、有機酸、抗氧化物質、肽聚醣衍生物等。後生元在免疫系統的功能中非常重要,影響免疫屏障的緊密性和腸道健康,並能影響菌叢組成,根據研究結果發現,後生元具有免疫調節、抗發炎、抗氧化、抗高血壓、降血脂和抗癌的功能性。除了以上功能之外,現在有部分研究認為後生元可成為輔助新型非抗生素治療使用,像是傳染病管理和抗藥性預防。"( 健康醫學院 ) 以上三個元素中,後生元尤其是MVP中的MVP,後生元甚至是公認下一個保健飲食的趨勢。待我留到下一章節介紹,